清华大学于歆杰:始终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坚守一份教书育人的初心
躬耕教坛二十余载
他将智慧与创新
融入教学每一步
他坚持开放引领
创新课堂形式
践行教育公平
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以教育数字化的实际行动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将把深藏于象牙塔尖的高深知识
播撒向更远的远方
他是国家级教学名师
重要教学奖项的获得者
也是严爱相济、润己泽人
以学生为中心的“从游”师者
他就是
清华大学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
于歆杰
课大于天、以学生为中心
廿年之间的变与不变
1991年,于歆杰从贵阳市第一中学
保送到清华大学电机系
2001年获博士学位后
留校任教至今
翻开于歆杰的“教学档案袋”
里面详细记录了“电路原理”课程
自2002年开课以来的授课情况
其中
9次学生评教排名全校前5%
学生评价中最多的词汇是
“硬核”“收获满满”……
在从教生涯的前10年里
于歆杰致力于
成为一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深入钻研教学基本功
将课堂知识
以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方式讲出来
“活跃前卫”的教学风格
备受同学们喜爱
曾获评清华大学“清韵烛光”
“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
在于歆杰看来
立德树人的核心
是教师对课程是否足够敬畏
是否能坚持“课大于天”的原则
开课20多年来
他从未因个人原因
调整过一次课堂讲授时间
始终以“最高权重”保证课程教学
2010年
于歆杰成为“电路原理”课程的负责人
这是清华电机系
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如何将“经典之作”有所创新?
老师和课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
动态格局中
于歆杰的教学理念也开始有所转变
2013年
当慕课这种新鲜的
教学改革方式进入中国
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于歆杰主动请缨
“不能怕难
必须得有人率先开这个头儿!”
“一台电脑、一块黑板,
第一次面对摄像头讲课,
它很冷静,我很忐忑”
这一年的10月17日
清华首门慕课“电路原理”上线
面向全球开课
吸引了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
50余万名学习者
开启清华大学在线教育的全新探索
与此同时,他和团队着手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
全新教学模式
春风化雨、行健不息
探寻解锁“金课堂”的密码
“我会让电路在你的头脑中
变得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于歆杰在创新教学之路上
春风化雨、行健不息
每次新学期伊始
他都会挨个加上选课同学的微信
再依次把大家拉进课程群
这在其他课堂上
往往是课程助教的职责
他事事躬亲,却觉稀松平常
一百多人的大群
同学们插科打诨
他偶尔也会语出惊人
在于歆杰看来
教师需主动拥抱信息技术
带来的课堂革命
从育人的高度
来看待课程
学生才能由此获得
更好的立德树人成效
打磨课程设计
优化教学方式
践行教育公平
他坚持开放才能引领
不断创新课堂形式
在课堂中率先应用雨课堂工具
收集学习者的大数据
分析每位同学的学习行为
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实时做到
“发现瓶颈、分享感悟、解决困惑”
积极探寻移动互联时代
解锁“金课堂”的密码
敬而守业、主动求变
做难而正确的事
2020年,于歆杰再次迎难而上
担任清华大学
「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
带领团队提出
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九游会俱乐部的解决方案
确保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当前
大模型人工智能呼啸而至
课程又该怎么教?
面对前所未遇的难题
于歆杰和教学团队
坚信教育大模型算法和数据
必须自主可控
用课程教学资源训练国产大模型
塑造了“电路原理”助手
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贴心的答疑服务
形成了
“教师-学生-助教-人工智能助手”
课程新四元关系
回首22年教学历程
于歆杰的核心体会是
“要始终结合教育技术的进步
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变化
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以教育数字化的实际行动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坚持与时俱进,勇攀学术高峰
心怀“国之大者”,做难而正确的事
这是清华人
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缩影
也映衬着新时代强国建设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蓬勃生机